施瑞拉茹帕·哥斯瓦米在《奉愛甘露之洋》中描述了三個範疇的奉獻服務:(一)修習中的奉獻服務;(二)心醉神迷中的奉獻服務;(三)在對首神純粹的愛中的奉獻服務。每個範疇之下又有很多細目。一般而言,修習中的奉獻服務有兩項特質;心醉神迷的奉獻服務有四項特質;而對首神純粹的愛中的奉獻服務則有六項特質。稍後,施瑞拉茹帕·哥斯瓦米將會一一加以解釋。
就這方面,施瑞拉茹帕·哥斯瓦米建議:有資格修習奎師那知覺——奉獻服務的人,可以按照他個別的品味來分類。他說,奉獻服務是一種從前生接續下來的程式。除非一個人已經和奉獻服務有某種關連,不然,他是不能參與奉獻服務的。舉例說,我在這一生中修了一定程度的奉獻服務,雖然沒有百分之百完成,卻一點都不會失去。來生,我將會從這一生中停頓下來的一點重新開始。如此,奉獻服務連貫不斷。即使沒有承上而下,一個人只要對純粹奉獻者的教導有興趣,也可以被神接受,而且在奉獻服務中邁進。無論如何,對於那些天生愛好瞭解《博伽梵歌》和《聖典博伽瓦譚》等書籍的人,做奉獻服務總比那些只是習慣心智推敲和辯論的人來得容易。
歷代學識淵博的學者有很多權威性的推斷,支持這個觀點。根據他們綜合的意見,人們常常受控於基於自己的理由和抉擇而來的信念。另一個人,可能是位更好的邏輯學者,他會否定前人的結論,建立新的理論。如此,辯論之途便永不保險,也沒有結論。因此,《聖典博伽瓦譚》推薦人追隨權威人士的步伐。
這裡是施瑞拉茹帕·哥斯瓦米在他的《奉愛甘露之洋》中對奉獻服務作出的一般性描述。我們先前引述過奉獻服務可以分成三個範疇——修習中的奉獻服務、心醉神迷的奉獻服務以及對首神純粹的愛的奉獻服務。現在施瑞拉茹帕·哥斯瓦米準備描述修習中的奉獻服務了。
修習的意思是把我們的感官用於某類工作。因此,修習奉獻服務的意思是將各個感官運用于對奎師那的服務。有些感官的用途是為了獲取知識,有些感官的用途是為了執行我們思想、感受、意願的結論。這樣的修習意味著把心意和感官兩者都用於修習奉獻服務。這樣的修習並不是為了培養一些人為的事物。比方說,小孩子學走路;步行並不是一件不自然的事,孩子本來已經具備步行的本能,僅僅經過少許修習,他便走得很好了。同樣,對至尊主的奉獻服務是每個生命體的自然本能。即使沒有開化的原始居民也對自然定律的某種神奇事物致敬,他們明白到在神奇展現和活動的背後肯定有至尊的存在。因此,這種知覺在每個生命體中都可以發現——雖然只是潛伏在那些在物質上污染了的人心中,一天淨化過來,就稱為奎師那知覺。
運用我們的感官和心意是有某些指定方法的。如此這般便能夠喚醒我們愛神的潛伏知覺,就象小孩子稍為練習便能夠走路一樣。一個基本上沒有走路能力的人不能夠由於練習而會走路。同樣道理,僅是修習並不能激發奎師那知覺。事實上,並沒有這樣的修習。當我們希望發展起對奉獻服務的天賦能力時,是有一些特別的方法去做的, 我們接受並予以奉行就能喚醒潛存的能力,這種修習稱為紀律奉愛sädhana-bhakti。
每一個在物質能力迷幻下的生命體都被置於不正常的瘋狂狀況。《聖典博伽瓦譚》記載:“一般來說,受條件限制了的靈魂是瘋狂的,因為他總是從事於束縛和苦難之由的活動。”在原本狀況中的靈魂快樂、永恆且充滿知識。只是由於糾纏於種種物質的活動,他才苦惱窘困、短暫和滿是愚昧。這是由於違業報 vikarma 的關係,違業報的意思是“種種不應該做的行為”。因此,我們必須修習紀律奉愛—— 這意味著早上的吉祥燈儀(神象崇拜),不做某些物質活動,頂拜靈性導師,遵循一定的規範守則,這些繼後會逐一描述,這些會助人治好瘋狂症。猶如人的精神病經過精神病醫生的指示而得以治療。所以, 這種紀律奉愛能夠治好受條件限制了的靈魂在瑪亞——物質迷幻下 的瘋狂病。
拿拉達牟尼在《聖典博伽瓦譚》(7.1.32)中提到這種紀律奉愛。
他對尤帝士提臘王說:“國王陛下,一個人要用盡一切方法把心意堅定于奎師那。”這點稱為奎師那知覺。阿查亞(靈性導師)的責任, 是尋找一條途徑、一點辦法,好讓門徒把心意集中于奎師那。那便是紀律奉愛的開始。
為了這個原故,主施瑞采坦亞·瑪哈帕布已經給了我們一個獲得授權的程式,以唱頌哈瑞 奎師那曼陀羅為核心。這種唱頌非常有力量,立即令人聯繫上奎師那。那便是紀律奉愛瑜伽的開始。不管怎樣, 人須把心意堅定于奎師那。了不起的聖人安巴瑞沙大君雖然是個負責任的國王,仍舊把心意堅定于奎師那;同樣道理,任何一個設法把心意如此堅定于奎師那的人,很快便會進步,成功地回復一己原來的奎師那知覺。
現在,這種紀律奉愛(即奉獻服務的修習),也可以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稱為按照規範原則的服務:憑著靈性導師的命令及權威經典的力量,人須遵守各項規範守則,不能有所拒絕。這便稱為“規範”vaidhi。人須唯命是從。紀律奉愛的另一部份稱為“隨喜”rägänugä。隨喜是指人追隨規範原則,到了較為依附奎師那,出於本然的愛去履行奉獻服務的一點。例如,一個從事於奉獻服務的人會得到命令,大清早起來舉祭做燈儀(一種崇拜神像的形式)。開始的時候,人奉了靈性導師的命令,大清早起來做燈儀,但隨後,他便培養起真正的依附。一旦得到了這種依附,他會自動地設法打扮神像,縫製衣服,想著不同的方法,好好地履行奉獻服務。雖然這是屬於修習的範疇,這樣地獻上愛心服務是自動自發的。因此,紀律奉愛——奉獻服務的修習, 可以分成兩部份:即規律的和自發的。
茹帕·哥斯瓦米如下對奉獻修習的頭一部份(規範奉愛)下定義:
“當人對主的愛心服務沒有依附,也不自動自發,只是出於遵從靈性導師的命令或是追隨經典的指引,如此義務性的服務稱為:‘規範奉愛’ vaidhi-bhakti”。
這些規範奉愛的守則在《聖典博伽瓦譚》(2.1.5)也有描述,舒卡德瓦·哥斯瓦米在那節詩中教導將要死亡的帕瑞師大君怎樣行動。帕瑞師大君在臨死之前一個星期遇見舒卡德瓦·哥斯瓦米,國王對於在逝世前應該怎樣做感到迷惘。很多其他的聖哲也到了那裡,可是沒有人能夠給予國王正確的指示。然而,舒卡德瓦·哥斯瓦米給他如下的教導:“國王陛下,如果您想下星期面對死亡時無懼的話(事實上, 每個人死亡時都害怕),您便要立即開始聆聽、唱頌和記憶神。”死亡是任何時刻都會到臨的,但人如果能夠唱頌哈瑞 奎師那,而且經常憶記主奎師那,便肯定能無懼死亡。
舒卡德瓦·哥斯瓦米的聲言是至尊人格首神是奎師那。因此推薦人需經常聆聽有關奎師那的一切,他並不建議人聆聽和唱頌半神人。假像宗(非人格神主義者)說人可以唱頌任何名字——不管是奎師那的或半神人的,結果都一樣。但實際上並不如此。根據《聖典博伽瓦譚》權威性的觀點,人必須僅聆聽和唱頌有關主維施努(即奎師那)。因此,舒卡德瓦·哥斯瓦米建議帕瑞師大君,為了無懼死亡,需用盡一切方法聆聽、唱頌、惦記至尊人格首神奎師那。他也提到至尊人格首神是“每個人的超靈” sarvätmä。奎師那也被述及為“處於每個人心中的至尊控制者”éçvara。因此,如果我們以這或那的方式依附奎師那,祂就會讓我們免於一切危險。《博伽梵歌》說任何一個成為主奉獻者的人永遠都不遭毀滅。“毀滅”的意思是:人得到人體生命後, 並不走出生死的糾纏,因而錯過了黃金機會。這樣的人不知要被自然的定律拋到哪裡。
倘若,人並不在這個人體生命中培育奎師那知覺,他便會被拋到生死的輪回——在八百四十萬種生命中輪回,他的靈性身分仍舊 失落。人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當植物、走獸、飛禽、還是類似的東西, 因為生命的種類十分多。為回復我們原來奎師那知覺,茹帕·哥斯瓦米建議我們不管怎樣,也應把自己的心意認真地專注于奎師那,這樣便無懼死亡。我們不知道死亡後的目的地,因為我們完全在自然定律的控制之下。只有奎師那——至尊人格首神是自然定律的控制者。 所以,如果我們認真地求取奎師那的庇護,便不用恐懼被拋下種族繁多的輪回生涯。如《博伽梵歌》斷言,誠懇的奉獻者肯定會升轉到奎師那的居所。
《宇宙古史——蓮花之部》也奉勸人修同樣的法門。書中說人該常常記著主維施努。這稱為“入定”dhyäna——總是記著奎師那。就 是說人要把心意專注於觀想奎師那。《宇宙古史——蓮花之部》建議觀想的方式就是總是把心意專注于維施努的形象,一刻都不忘記祂。這種意識知覺的狀況稱為神定 samädhi。
我們要總是設法營造這樣的一種生活方式,好讓自己恒常記著維施努或奎師那,這便是奎師那知覺。無論人把心意集中於四隻手的維施努形象或是兩隻手的奎師那形象都是一樣的。《宇宙古史——蓮花之部》推薦:無論怎樣總是記著維施努,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忘記祂。其實,這是所有規範守則的最基本原則。因為,每逢上司命令下屬做一些事,禁令也隨之而有。當命令是人應總是記著奎師那,禁令就是人永遠不應該忘記祂。我們在這條簡單的命令兼禁令之內可以找到全部的規範守則。
這條規範守則適用於所有的社會階層及靈性晉階。社會階層varëa(s)有四:婆羅門(祭司和有智慧之士)、刹帝利(戰士及政治家)、毗舍(商人和農夫)、戍陀(勞工和僕人)。標準的靈性晉階 äçrama(s) 也有四個,即貞守生、居士、行腳僧、托缽僧。規範守則不僅是為了貞守生而設,而是對所有人都適用的——不管他是初習的貞守生或 是道行高深的托缽僧。恒常地記著至尊人格首神,一刻都不忘記祂的原則是每個人都要絕對遵循的。
如果人追隨這個訓諭,所有其他的規範守則便自動地劃一起來。一切其他的規條守則都應該視為這條基本原則的助手兼僕人。規範守則的各項訓諭以及種種後果反應都在《聖典博伽瓦譚》(11. 5. 2-3)中有所提及。查瑪薩牟尼是九位前來訓導倪彌國王的聖哲之一,他這樣對國王說:“四個社會階層——婆羅門、刹帝利、毗舍及戍陀以如下 的方式來自至尊主宇宙形體的不同部份:婆羅門來自頭部、刹帝利來自雙臂、毗舍來自腰部、戍陀來自腿部。同樣,托缽僧出自頭部、行腳僧出自雙臂、居士出自腰部、貞守生則出自腿部。”
社會上這些不同的階層和靈修上的不同等級是根據個別的資格構想出來的。《博伽梵歌》證實了四社會階層四靈性晉階是由主自己按照人各別的品質而創造的。正如身體的各個部份有不同的活動;按照人不同的資格和地位,四社會階層四靈性晉階也有不同的活動。不過,這些活動的目標永遠是至尊人格首神。如《博伽梵歌》證實:“祂是至尊的享樂者。”因此,不管人是婆羅門或是戍陀,也必須以一己的活動去滿足主。《聖典博伽瓦譚》也有一節詩證實了這一點:“每個人都要從事於特定的職責,但如此工作的完美必須以主對此類活動滿足的程度來考驗。”這裡的訓諭是人須按照自己的地位去行動。要是他不通過這些活動滿足至尊人格首神,自己的地位便下降。
舉一個例子,誕生自主頭部的婆羅門必須傳播超然的韋達聲音çabda-brahma。因為婆羅門是頭腦,必須傳播超然的聲音,也要代表至尊主進食。根據韋達訓諭,每當婆羅門進食,可以明白人格首神也通過他進食。不過,婆羅門並不該只代表主進食而不向世界傳播《博伽梵歌》的訊息。事實上,如《博伽梵歌》證實的,一個傳播《梵歌》的訊息的人對主來說非常親切。這樣的一個傳道者實際上是婆羅門。所以,供養他便是直接供養至尊主。
同樣地,刹帝利要保護人民,免受瑪亞(假像)的侵襲。這是刹帝利責任。舉例說,帕瑞師大君看見一個黑人正要殺牛,便立即拔劍想殺那個名叫卡利的黑人。這是刹帝利的責任。為了保護忠良,暴力是需要的。主奎師那在《博伽梵歌》中直接命令阿爾諸納在庫茹之野戰場上使用暴力,以保護人民大眾。
毗舍的職份是生產農作物,並且把農產品買賣分發。戍陀—— 勞動階層,並沒有婆羅門、刹帝利、毗舍的智慧。因此,戍陀要以勞力幫助這三個較高階層。這樣,社會不同的階層之間便通力合作並取得靈性進展。如果沒有這樣的通力合作,社會成員便會墮落。這便是目前這個紛爭的卡利年代的處境:履行職責的人極為罕見,每個人都只是自詡為婆羅門(知識份子)或刹帝利(軍人或政治家)。但實際上,這些人並沒有資格。他們與至尊人格首神毫無關聯,因為他們沒有奎師那知覺。因此,奎師那知覺運動是希望把人類社會置於一個恰當的位置,好使每個人都快樂,培養奎師那知覺,從而得益。
主施瑞奎師那教導烏達瓦,通過遵循社會階層和靈性晉階的訓諭,就能夠滿足至尊人格首神,結果便是整個社會都毫無困難地得到生活必需,絕無匱缺,而且充裕。畢竟,這是由於至尊人格首神在維持所有的生命體。如果整個社會的人都執行各別的職份,處在奎師那知覺中,那麼,毫無疑問,社會上人人便和諧快樂地生活。那時,生活再無匱乏,整個世界將會轉變成無憂星——靈性的居所。即使沒有轉升為神的王國,藉著追隨《聖典博伽瓦譚》的種種訓諭和執行奎師那知覺的各項責任,整個人類社會在各方面都會快樂起來。
主施瑞奎師那在《聖典博伽瓦譚》(11. 27. 49)中對烏達瓦講述了一段類似的話。祂說:“親愛的烏達瓦,所有人都做著活動——不管是在啟示經典中有指示的活動還是普通的世俗活動。如果他們都以這兩樣活動的結果在奎師那知覺中崇拜我,那麼,自動地他們在這個世界和下一個世界中都活得很快樂,這是不可置疑的。”我們可以從奎師那這段聲言中得出結論:在奎師那知覺中的種種活動,成就每一個人的所有欲望。
因此,奎師那知覺運動很美好,人甚至不用自稱婆羅門、刹帝利、毗舍、戍陀、貞守生、居士、行腳僧、托缽僧。就讓每個人從事于他現有的職責,讓他以自己在奎師那知覺活動中的成果崇拜主奎師那。於是整個處境便得到調整,從而使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喜樂安祥。《拿拉達之五夜》描述奉獻服務的規範原則如下:“啟示經典所批准之任何活動目的在於滿足至尊人格首神的,神聖導師皆接受為奉獻服務的規範守則。人若在真正的靈性導師指導下恒常向至尊人格首神履行此類服務,就會逐步晉升至以純然愛心侍奉神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