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不同膚色的民族,從現代歷史上看到的,像是來自有個別不同的地方文化起源。突厥、夷狄、鮮卑、匈奴、薩卡、希臘、阿吡羅、支那等都像是古代某些個體社群,但在《摩訶婆羅多》一書中,他們卻走在一起,站在兩方(潘達瓦 Pandavas 及考羅瓦 Kauravas,他們同屬庫茹族)陣營裡。
有關中國與印度交往的很多資料,都是始於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根據佛教典籍,原本的中國是印度,現今的中國當時被稱為支那國cina,是邊緣國之意。當時支那並沒有不雅之意,而支那人一向被認為是有高度巧藝的人士,因此古支那國享有盛名。古代的支那祖先是如何跟婆羅多國溝通的呢,會否在中國古籍中有所記載呢?
會否古代是一大同體、聯盟體?在一國君協作下運作生活。人類一直追尋自身的起源,吠陀文獻是一個端倪。
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提及一些有關古中國的參考資訊,他們被稱為支那國Chinas。 支那是現中國的古名。
《摩訶婆羅多》第六卷第9章(MBh.6‧9)提及支那國為北方帝國之一: 北方的部落有蠻夷、Kruras、亞頑拿、支拿國、Kamvojas、Darunas與及許多蠻夷部落;還有 Sukritvahas、Kulatthas、胡拿(匈奴族)、Parasikas;也有Ramanas和Dasamalikas。跟支拿族同時被提及的有:Chivukas、浦林靼、肯卡、胡拿、Pahlavas帕拉瓦、Sakas薩喀、亞頑拿、Savaras、Paundras、夷狄塞、Kanchis、Dravidas、僧伽羅和Keralas喀拉拉。所有這些部落被描述為Mlechha部落。在此,他們被形容為聖哲Vasistha和他飼養的母牛的護法者,他們曾被Viswamitra國王攻擊。 (1,177) 在《摩訶婆羅多》3‧51,Pahlavas、Daradas、夷狄塞其他部族、亞頑拿、Sakas、Harahunas、支拿國、Tukharas、Sindhavas、Jagudas、Ramathas、Mundas蒙達、女兒國、Tanganas、Kekayas Malavas、馬拉瓦和克什米爾各部的居民,都向當時的統一王,Pandava王朝的尤帝施提納王帶來進貢的獻禮。
在《摩訶婆羅多》12‧64, 亞頑拿、夷狄塞、幹達婆、支拿國、Savaras、Barbaras、Sakas、Tusharas、肯卡、Pathavas、安韃陀、Madrakas、Paundras、浦林靼 (希臘)、Ramathas、Kamvojas同被描述為阿利安帝國之外的部落。Aryavarta阿利安王對於跟這些國家打交道,心存疑慮。
支拿國也有在潘度族的遊歷中提及。以下段落所描述的這支那國,地處喜馬拉雅高山群的某個地方,摩訶婆羅3章第176(MBH3.176): 離開了名為Badari(現今印度Uttarakhand的巴德林納)的地方,跨越困難重重的喜馬拉雅地區,遺下的是支那、吐火羅、Darada、Kulinda所有的氣候的國家,豐富的寶石,那些好戰戰士如潘達瓦,到達Suvahu,浦林靼王(夷狄塞)的首都。
在《摩訶婆羅多》5‧74,彼瑪提及一位名為Dhautamulaka的支那國王,他的國家因他而毀。“Dhautamulaka”一字被轉譯為“潔淨的根”。這可能是夏朝末帝桀(公元前1728年至1675年),桀可能出自“潔”。
《摩訶婆羅多》5‧86提及來自中國的鹿皮。Dhritarashtra王想將一千張來自支那國的鹿皮作為禮物獻給瓦蘇戴瓦Krishna: 我會給值得頌讚的祂一千張來自支那國的鹿皮及其他同等的東西。鹿皮在漢代(介於公元前2世紀和公元2世紀)被用作代幣,等同40萬錢幣。
夷狄塞 Kirāta 舊巴拉達之地的一個省份,在《《摩訶婆羅多》》「彼斯瑪篇」有提及。通 常印度的土著部落以夷狄塞見稱,現在比哈省壇香巴干納斯和曹達,拿格埔有可能組成名叫夷狄塞的古老省份。
胡拿 Hūṇa 東德地區和蘇聯的一部份稱爲胡拿省。照說起來,有時一種山族人也叫胡拿。
安韃陀 Āndhra 印度南部的一個省份,在《《摩訶婆羅多》》「彼斯瑪篇」也有提及,這個名字直至現在仍然沿用。
浦林靼 Pulinda 在《《摩訶婆羅多》》〈首篇174. 38〉有提及,即浦林靼省的居民。比瑪 和撒哈德瓦征服過這個國家。希臘人就是浦林靼。在《《摩訶婆羅多》》「森林篇」提到這部份不遵守韋達文化的民族會統治世界。浦林靼省份也曾是巴拉達的一個省份,那裡的居民列入刹帝利的類别。可是後來因爲他們放棄了婆羅門文化而被述爲「肉食者」―。
阿毗羅 Ābhīra 這個名字也在《《摩訶婆羅多》》「宮廷」和「彼斯瑪」兩篇中出現過。其中提及這省份處於辛特省沙拉斯瓦蒂河。現代的辛特省以前伸展至阿拉伯海的另一邊,那個省份的全體居民都稱爲阿毗羅。這些人都受尤帝斯提臘大君的統治。根據《往世書》馬侃德亞之部所述,這個地區的「肉食者」也會統治巴拉達。這件事就如浦林靼人的情况一樣,後來也成爲事實:阿歷山大大帝代表了浦林靼人征服過印度;穆罕麥德,哥里也代表了阿毗羅人征服過印度,這些阿毗也是婆羅門文化的剎帝利,
宋跋人/肯卡人 Śumbhas / Kaṅkas 古時巴拉達肯卡省份的居民,在《《摩訶婆羅多》》中有提及。
亞頑拿人Yavanas 亞頑拿是雅亞提大君一個兒子的名字,他獲得土耳其一地統治。 因此,生爲亞頑拿大君後裔的土耳其人便稱爲亞頑拿人。所以,亞頑拿人是剎帝利,後來因爲放棄了婆羅門文化,便變成了肉食者亞頑拿。《《摩訶婆羅多》》〈首篇 85, 44〉有亞頑拿人的描述。另一個名叫土耳瓦蘇的王子也以亞頑拿見稱,他的國家曾經被潘達瓦兄弟之一的撒哈德瓦征服過。庫茹之野一役,西部的亞頑拿人在卡爾那的壓力下加入了杜約丹拿的一邊。預言也說這些亞頑拿人也會征服印度事實結果如是。
喀撒弟人Khasa 《《摩訶婆羅多》》〈杜榮拿篇〉有提及喀撒弟之地的居民。那些上唇之上鬍子長得不旺盛的人一般稱爲喀撒弟。因此,喀撒弟便是蒙古人、中國人 及其他如此指明的人。上述的歷史名字就是世界上各個國家。
另外記載的民族 Kasmira 克什米爾 Mlecchas 蠻夷 Malavas馬拉瓦 Sinhalas僧伽羅 Tukhara 吐火羅 Keralas 喀拉拉 Sakas 薩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