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三種快樂之區別,1968年9月1日,西雅圖

Bhavānanda
如前所述,快樂分為三種:物質快樂、靈性快樂與奉獻快樂。只要一個人仍受物質影響,奉獻服務及其帶來的快樂就不可能實現。若有人渴望物質享受或與至尊合一,這兩者都被視為物質觀念。

Prabhupāda
是的,快樂有三種:bhoga、tyāga 和 bhakti(sevā)。Karmī 追求 bhoga,即感官享受。而 jñānī 則走向另一極端,否定感官享受。例如在你們的國家,年輕人厭倦了父輩那種感官享受的方式,於是假借 tyāga(棄絕)之名,追求另一種感官享受,如酗酒或無節制的性行為。這仍是 bhoga 和 tyāga。真正的快樂是 bhakti(奉獻)。舉個實際例子:如果你在街上撿到一百盧比的鈔票,若你拿走它,良心會不安,因為這不屬於你,你會想:「我在偷別人的錢,這是罪。」這就是 bhoga。如果你不拿,留下它,你也會不安,會想:「有人丟了這筆錢,我沒撿,別人會拿走,太可惜了。」最好的做法是撿起來,交還給失主,這就是奉獻。

一切都屬於主 Kṛṣṇa。主 Kṛṣṇa 在《博伽梵歌》中說:bhoktāraṁ yajña-tapasāṁ sarva-loka-maheśvaram:「我是至高無上的主人,Mahā-īśvara。」沒有人是 Mahā-īśvara,只有主 Kṛṣṇa 是 sarva-loka-maheśvaram,即萬物的至高主人。非奉獻者不知道這一點。Karmī 認為世界的資源是自然給予我們享受的,這是現代經濟發展的理論。他們認為金礦是自然給的,應該拿來享用。例如在南美的巴西,有大量黃金儲藏,各國都想爭奪。這就是世間的鬥爭:金礦在那裡,每個人都想搶奪,為了自己或自己的國家。國族主義只是擴展的自私。例如在我們國家,Mahatma Gandhi 被視為國族之父,他希望外國人離開,讓國人享受。這是自私的延伸,從個人到家庭、社區、國家的擴展,但本質仍是自私。我們不認同這種觀念。我們認為:īśāvāsyam idaṁ sarvam,一切都屬於主 Kṛṣṇa。你以個人、社區或國家的名義宣稱擁有,這是不對的。就像小偷和強盜團伙,組織化的盜賊並不改變其本質。有一個故事,亞歷山大大帝抓住一個強盜,準備懲罰他。強盜說:「你為什麼懲罰我?你也是強盜,只不過你是大強盜,稱為征服者。」亞歷山大聽後釋放了他,因為他意識到自己也是如此。

在物質世界中,沒有主 Kṛṣṇa 意識的人都是賊或強盜。例如美國人,通過殺害原住民紅印第安人佔領土地,現在宣稱擁有,還設移民部門限制他人進入。這是偷來的財產。另一個故事是,一群小偷搶了東西,分配時要求「公平分配」。東西是偷來的,卻要「誠實」分配。這就是世界的現狀:一切都是不義之財,聯合國卻試圖「公平」分配。這些都是強盜和賊的聯盟,他們一有机会就進行犯罪活動。因此,通過物質擁有獲得的快樂只是賊和強盜的快樂。放棄世界,認為 brahma satyaṁ jagan mithyā(梵是真,世界是假)的人,也是愚蠢的。你從未真正擁有,談何放棄?Karmī 和 jñānī 都錯了。

快樂有三種:jaḍānanda(物質快樂)、brahmānanda(靈性快樂)和奉獻快樂。Karmī 追求更多擁有,認為「今天我有十萬盧比,明天我要更多」,這是 jaḍānanda。Jñānī 厭倦了物質,說「世界是假的」,就像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他們放棄世界,但這有什麼意義?你從未擁有,談何放棄?真正的快樂是 sevā:「這是主 Kṛṣṇa 的,應為祂的目的使用。」這是 Vaiṣṇava 哲學。Rūpa Gosvāmī 說:prāpañcikatayā buddhyā hari-sambandhe-vastunaḥ mumukṣubhiḥ parityāgo phalgu vairāgyaṁ kathyate。Māyāvādī sannyāsī 表面放棄世界,但內心充滿物質欲望,這是 phalgu vairāgya,就像 Gayā 的 Phalgu 河,表面是沙,內裡有水。他們表面棄絕,內心卻想成為上帝。Karmī 想當部長,他們想當上帝,欲望更大,卻偽裝棄絕。

奉獻者的快樂不同。Caitanya Mahāprabhu 說:na dhanaṁ na janaṁ na sundarīṁ kavitāṁ vā jagadīśa kāmaye,mama janmani janmanīśvare bhavatād bhaktir ahaitukī tvayi。Vaiṣṇava 不追求財富、名聲、美女,甚至解脫,只求為主 Kṛṣṇa 服務。這是真正的 śānti(平靜)。《Caitanya-caritāmṛta》說:bhukti-mukti-siddhi-kāmī sakali aśānta。Karmī 追求擁有,Jñānī 追求與上帝合一,Yogi 追求感官控制,這些都是 aśānti(不安)。Kṛṣṇa 奉獻者 niṣkāma(無欲),因此 śānta(平靜)。他們無需展示魔法或棄絕世界,只需專注奉獻服務,sarvārhaṇam acyutejyā,一切自然圓滿。他們接受或拒絕,都是為了主 Kṛṣṇa。請繼續。

Bhavānanda
因為非人格主義者無法體會與至尊人格神首相處及愛情交流的靈性快樂……

Prabhupāda
因為他們沒有至尊人格的觀念,認為是 nirākāra(無形)。無形的東西如何去愛?我無法愛空氣。如果有人說:「去愛這無形的空氣」,我的愛在哪裡?愛需要具體對象。我們有主 Kṛṣṇa,可以愛祂,而不是愛天空。他們對上帝沒有概念,因此他們的愛是虛假的。例如 Rabindranath Tagore 的《Gītāñjali》,他寫「tumi」,但他不知道 tumi 是誰。我們說:「這是你的 mātā、pitā,主 Kṛṣṇa。」這是具體的、事實的,不是虛構的。請繼續。

Bhavānanda
他們的最終目標是與主合一,這只是物質觀念的延伸。在物質世界……

Prabhupāda
我們的觀念也是與上帝合一,但不是我成為上帝,而是與祂一致。主 Kṛṣṇa 說: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我同意:「是的,我之前愚蠢,現在我向您臣服。」mānasa deha geha yo kichu mora arpilūn tuyā pade nanda-kiśora。這是臣服,是真正的合一。「我把一切交給您,mārabi rākhobi yaiche taṅhārā,您想殺我或保護我都行。」這是 Vaiṣṇava 的合一,保持個體性,但完全臣服,與主 Kṛṣṇa 無任何分歧。《博伽梵歌》說:「你、我、這些國王,過去存在,現在存在,將來也存在。」個體性永不消失。真正的合一是完全同意主 Kṛṣṇa,像我們社團中,弟子同意我的指導,但保留個體性,為主 Kṛṣṇa 意識運動服務。這就是合一。Svanuṣṭhitasya dharmasya saṁsiddhir hari-toṣaṇam。我們的哲學是讓主 Kṛṣṇa 或祂的代表滿意。請繼續。

Bhavānanda
在物質世界,每個人都想成為同儕或鄰居中的頂尖人物。無論是社群、社會還是國家,每個人在物質生活觀念中都爭相超越他人。這種偉大可以無限延伸,以至於有人想成為至尊主。這也是物質觀念,雖然可能稍高級一些。

Prabhupāda
這種「我要成為上帝」的觀念也是物質的,不是靈性的。靈性上,只有主 Kṛṣṇa 是上帝,沒人能成為上帝。他們無知,以為自己是上帝,vimukta-māninaḥ,自以為已解脫。他們宣稱自己是上帝,愚人崇拜:「這是 Bala-yogi 的化身。」我們不接受這種廉價的上帝。要證明你是上帝,抬起 Govardhana Hill,殺死 Pūtanā。我們只接受真正的上帝。請繼續。

Bhavānanda
然而,完美的靈性生活觀念是完全了解自己的憲法地位,從而知道如何將自己融入對至尊主的超然愛情服務……

Prabhupāda
這就是 ātma-jñāna(自我覺悟)。Parābhavas tāvad abodha-jāta yāvan na jijñāsata ātma-tattvam。只要不探究自我真相,就會失敗。只是知道「我是靈魂」還不夠,必須進一步知道我是至尊主 Kṛṣṇa 的一部分。《聖典博伽瓦譚》說:dharmaḥ projjhita-kaitavo atra。認為「我已與至尊合一」也是 kaitava(欺騙)。若他是至尊主,為何如此渺小?這種自我欺騙不是真正的合一。請繼續。

Bhavānanda
一個人必須知道自己是有限的,至尊主是無限的。因此,即使渴望與主合一,也不可能實現。

Prabhupāda
是的,只是渴望,tvayy aviśuddha-bhāva,是不純的。Ye 'nye 'ravindākṣa vimukta-māninaḥ,他們自以為解脫,但這不是真的。請繼續。

Bhavānanda
因此,任何人若有滿足感官的欲望,無論是物質上還是靈性上想變得更重要,都無法品嘗奉獻服務的真正甜美滋味。Śrīla Rūpa Gosvāmī 將這種 bhukti(物質享受)和 mukti(解脫)的欲望比喻為被巫術迷惑。在這兩種情況下,人都是麻煩的。Bhukti 是物質享受,mukti 是擺脫物質焦慮並與主合一。這些欲望就像被鬼魂或女巫纏身,因為只要這些物質享受或靈性合一的渴望存在,沒人能品嘗奉獻服務的超然滋味。純粹……

Prabhupāda
Rūpa Gosvāmī 說:bhukti-mukti-spṛhā yāvat piśācī hṛdi vartate。只要心中有 bhukti 和 mukti 的 piśācī(女巫),就像被鬼魂纏身,無法健康。Tāvad bhakti-sukhasya atra katham abhyudayo amale。只要這些欲望存在,就無法品嘗奉獻服務的超然喜悅。Anyābhilāṣita-śūnyaṁ jñāna-karmādy-anāvṛtam。只有擺脫這些欲望,才能成為真正的奉獻者。請繼續。

Bhavānanda
純粹奉獻者從不關心解脫。Caitanya Mahāprabhu 向主 Kṛṣṇa 祈禱:「我親愛的 Nanda 之子,我不想要眾多追隨者的物質快樂,不想要巨大的財富,不想要美麗的妻子,也不想要停止物質存在。我可能一次又一次地出生,但我祈求的是對您的奉獻永遠堅定不移。」

Prabhupāda
這已解釋過了。Caitanya Mahāprabhu 的祈禱是:na dhanaṁ na janaṁ na sundarīṁ kavitāṁ vā jagadīśa kāmaye,mama janmani janmanīśvare bhavatād bhaktir ahaitukī tvayi。這是純粹的祈禱。純粹奉獻服務是一門偉大的科學,必須學習,人生才能成功。感謝大家。Hare Kṛṣṇ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