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 前次修改 | ||
sp [2024/11/12 00:31] – host | sp [2024/12/10 20:35] (目前版本) – host | ||
---|---|---|---|
行 1: | 行 1: | ||
- | ===== 聖恩A.C.巴克提維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 | + | <wrap lo> |
+ | . [[SP|作者]] | ||
+ | === 聖恩 A. C. 巴克提維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 === | ||
- | === 國際Krishna知覺協會創辦導師 | + | == 國際Krishna知覺協會創辦導師 == |
<WRAP center | <WRAP center | ||
- | 自古以來,《韋達經典》一直被封鎖在古老的梵文字句裡。現在,這些嶄新的譯本貢獻給讀者寶貴的真言,大家將會在書中找到有關教育、工作、輪迴、自覺等等的指引。帕布帕德的書讓人類更接近至尊人格神首 Krishna 的知識 | + | <fs medium>自古以來,《韋達經典》一直被封鎖在古老的梵文字句裡。現在,這些嶄新的譯本貢獻給讀者寶貴的真言,大家將會在書中找到有關教育、工作、輪迴、自覺等等的指引。帕布帕德的書讓人類更接近至尊人格神首 Krishna 的知識</fs> |
</ | </ | ||
- | 聖恩A.C.巴克提維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於1896在印度加爾各答顯世。 | + | {{: |
1922年,他在加爾哥達首次與他的靈性導師聖 Bhaktisiddhanta Sarasvati Thakura 會面。巴克提希丹塔·薩茹阿斯瓦緹·塔庫爾是一位突出的宗教學者,而且創辦了64所高迪亞修院(韋達機構)。Bhaktisiddhanta Sarasvati很喜歡這個受過教育的年輕人,並且說服他獻身韋達知識。他成了Bhaktisiddhanta Sarasvati的學生。11年後(1933年)他在阿拉哈巴接受 Bhaktisiddhanta Sarasvati 的啟迪,正式成為他的門徒。 | 1922年,他在加爾哥達首次與他的靈性導師聖 Bhaktisiddhanta Sarasvati Thakura 會面。巴克提希丹塔·薩茹阿斯瓦緹·塔庫爾是一位突出的宗教學者,而且創辦了64所高迪亞修院(韋達機構)。Bhaktisiddhanta Sarasvati很喜歡這個受過教育的年輕人,並且說服他獻身韋達知識。他成了Bhaktisiddhanta Sarasvati的學生。11年後(1933年)他在阿拉哈巴接受 Bhaktisiddhanta Sarasvati 的啟迪,正式成為他的門徒。 | ||
行 24: | 行 26: | ||
1972年,聖恩在美國德薩斯州的達拉斯市創辦靈師學校,將韋達初中等的教育介紹至西方。自此以後,在他監督之下,他的門徒在整個美國和世界各地,建立兒童學校,主要的教育中心則在印度的溫達文。 | 1972年,聖恩在美國德薩斯州的達拉斯市創辦靈師學校,將韋達初中等的教育介紹至西方。自此以後,在他監督之下,他的門徒在整個美國和世界各地,建立兒童學校,主要的教育中心則在印度的溫達文。 | ||
- | 聖帕布帕德也激勵了幾所規模宏大的國際文化中心在印度的建立。在西孟加拉聖地瑪亞普爾的中心,計劃中,將是一座靈性城市。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建造工程還需若干年才能完成。在印度的溫達文,有壯麗的奎師那—巴拉茹阿摩廟宇及國際賓館。在孟買,則有一所重要的文化和教育中心。還計劃在印度次大陸十多個地方建造其他中心。 | + | 聖帕布帕德也激勵了幾所規模宏大的國際文化中心在印度的建立。在西孟加拉聖地瑪亞普爾的中心,計劃中,將是一座靈性城市。這是一個宏觀的計劃,建造工程還需若干年才能完成。在印度的溫達文,有壯麗的 |
- | 然而,帕布帕德最重要的貢獻還是他的著作。這些書籍極具權威,深刻又清晰,深得學術界的敬重。而且在無數大學課程中被指定為標准教材。他的著作已被翻譯為超過50種文字。成立於1972年的巴克提維丹塔書籍信托基金會,就是專門出版聖恩的著作的,在印度的宗教和哲學方面,它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出版機構。 | + | 然而,帕布帕德最重要的貢獻還是他的著作。這些書籍極具權威,深刻又清晰,深得學術界的敬重。而且在無數大學課程中被指定為標准教材。他的著作已被翻譯為超過50種文字。成立於1972年的 |
雖然日漸年邁,聖帕布帕德在12年中環游了世界14次,走遍了六大洲不斷講學,旅程已是這麼緊湊,他仍能繼續撰寫了大量著作。在韋達哲學、宗教、文學和文化方面,他的著作已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圖書館。 | 雖然日漸年邁,聖帕布帕德在12年中環游了世界14次,走遍了六大洲不斷講學,旅程已是這麼緊湊,他仍能繼續撰寫了大量著作。在韋達哲學、宗教、文學和文化方面,他的著作已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圖書館。 | ||